特别策划:治理水环境污染刻不容缓
编辑:刘克
今年6月5日是第33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3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介绍了中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有关情况。
海洋环境不容乐观
我国是海洋大国,防治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一直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长期沿袭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加之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欠账多,从全国环境状况看,无论是近岸海域,还是陆地环境,形势都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三方面的环境问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结构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
解振华说,针对我国的环境形势,当前环保部门共重点做了七方面工作:
一
促进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二
严格环境监管,依法行政,促进产业结构、布局优化。
三
抓住重点,按照生态系统方式管护环境,集中力量治理“三河”“三湖”等重点地区、城市环境问题。
四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五
发动群众,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管。
六
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
七
提高加强各级政府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直击中国水污染现状
水利部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中国水脏问题非常突出,优于Ⅲ类的水已由上世纪80年代占监测河段的80%下降到目前的29%。生活用水超标问题尤其突出,半数以上的城市有地下水污染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缺水的国家,在巨大的人口基数和飞速的发展压力之下,已是耗用殆尽,而人为的污染更使支撑我们生存的“血脉”千疮百孔。
黄河流域:被誉为“中华母亲河”,许多支流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水清鱼跃,目前却是全河皆污、臭气熏天、鱼虾绝迹。水域受化学工业、制浆造纸、制革、印染等污染,形成特有的“酱油色”,其色度污染状况令人触目惊心。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支流几乎所有河道常年处于劣五类,变成名副其实的“排污沟”。黄河流域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15亿至156亿元人民币。据初步测算,喝着这样的“酱油水”,黄河流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人民币。
淮河流域:刺鼻的气味,让淮河流域沿河的居民开不了窗户;浓浓的“酱油水”,让淮河人民无法正常生活。环保专家感叹,淮河流域小造纸产值累计不过500亿元,而治理其带来的污染需要3000亿元的投入,达到生态功能水标准还不知要投入多少钱,且还要100年的时间!
海河流域:墨黄色、棕灰色甚至深黑色的污水盈满视野,发散着难闻的气味……无论是在河南、河北、山东,无论是在马颊河、卫运河、南运河,触目所及,几乎见不到可以称得上成“片”的清水,这是记者们在海河流域走了一圈后形成的深刻印象。当地的水利技术人员说,现在这个时候,河里要么没水;要么就是“脏”水,就是排放的工业生活污水。这也就是最近十几年的事儿。
沱江:今年2月下旬到3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骤然降临在流经四川省中南部的沱江下游两岸,50万公斤鱼类被毒死,百万人断水,造成经济损失达3亿元。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因污染事故影响正常生活用水的内江、资中、简阳等地在事隔近1个月后,恢复了从沱江取水。然而5月初,沱江再次遭到污染,10万公斤侥幸逃过上次劫难的鱼儿被毒死,沿江群众不得不拧紧家中的水龙头,举家提着小桶去寻找水源。
近年来,关于饮用水污染的报道日益见多,其中二次供水的问题尤为突出。为什么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出厂水到了用户端后,水质下降了,甚至恶化为不合格水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管网输送过程污染和水池贮蓄过程污染。
据有关资料表明,1996年各自来水厂的出厂水各项水质指标的平均值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指标,平均总合格率为99.39%,其中浊度、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游离余氯量四项指标全年综合合格率平均值达98.73%,而管网水中浊度、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游离余氯量四项指标全年综合合格率平均值仅95.68%,较出厂水降低。二次供水四项指标全年综合合格率平均值则为83.81%,较出厂水水质明显下降,总大肠菌群和游离余氯量平均值已不符合标准要求,可见二次加压供水的调贮水池、水塔和水箱中的污染情况更为严重。
以北京为例,仅在1992~1995年,全市就发生17起高层建筑二次供水设施饮水污染事故。可以设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高层楼房中,而二次供水的水质随之将会影响越来越多居民的健康。因此,杜绝高层楼房“二次水污染”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也是我们水质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工作。
高层建筑的供水设施与低层建筑不同,低层建筑是由自来水厂通过管道直接供水,而高层建筑供水设施则需通过二次供水设施才能获得。通常,二次供水设施包括高、低位水箱、水泵、输水管道及净化消毒设施。自来水首先进入低位水箱,然后通过水泵输送到高位水箱,再通过重力作用供给高层的各住户。在供给住户之前还必须经二次消毒设施,对水进行二次消毒,才能保证饮用水的安全与卫生。北京市卫生防疫站于1998年对全市的高层建筑二次供水设施的卫生状况及监督管理水平进行了调查和综合评价,发现高层建筑不仅仅在供水设施设计、施工上存在问题,更主要的是在饮水卫生管理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厦门市近期对二次供水设施进行的专项检查中,发现许多大厦的供水设施没有按规定定期清洗,存在给水设施周围环境脏、乱、差,蓄水池盖没有上锁,通气孔和检修口无网罩,溢、泄水管与下水或雨水管线直接联通,无二次消毒设备等状况,有的水池水面上还漂浮着杂质,有的水池内壁长满青苔,池底积满厚厚的淤泥,抽查单位中90%以上现场检测到余氯,抽查结果4项综合合格率平均值低于80%。
二次供水系统中饮用水二次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水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又与同水接触的截面性质有关,也与外界许多条件相联系。水二次污染的实质是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这种迁移转化是一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作用过程。物理变化主要包括:溶解与结晶,沉淀与悬浮,吸附与解吸等;化学变化主要包括:氧化与还原、电化学、离子互换、水解电离等;生物化学变化主要包括:降解、异化、同化等。在上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水中某种物质(污染物)量或者提高,或者降低,导致水质的变化。另外,系统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污染物直接渗入,直接改变系统内的水质,造成水质的恶化。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造成二次供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6类:
1.水设备内表面涂层,如,金属贮水设备防锈漆的脱落、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贮水设备水泥沙浆抹面中的 有害渗出物,影响贮水设备内贮水水质。
2.贮水设备的设计大小不合理,下水池通常是生活用水与消防用水合并,单求安全可靠,致使贮水设备容积过大,水在设备中的停留时间过长,影响饮用水水质。
3.贮水设备的结构不合理,进出水管的位置不合适,造成水池内出现死水区。泄水管与下水管连接不合理,一旦停电、停水时,水管内形成负压,将下水吸入自来水管,进入供水系统。 4.水设备的位置选择不合适,周围环境差,如,在水池边很近的距离处有污水管道。
5.贮水设备的配套不完善,如,通气孔无防污染措施,入孔盖板密封不严密,埋地部分无防渗漏措施,溢、泄水管出口无网罩,无二次消毒设备等。
6.二次供水系统管理不善,未定期进行水质检验,按规范进行清洗、消毒,致使水质逐步恶化。 二次供水水质污染的直接结果是影响用户感官、使饮用者感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严重的甚至发病,危害人体健康。另外,二次供水设施内流出的水质若严重下降,势必导致室内管道的腐蚀加速,反过来又会使水质再次污染。为此,针对造成二次供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建议:
1.加强对二次供水系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中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减少隐患的存在。 2.高层建筑供水水箱选材要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并采用有效的防护和消毒措施,减少二次污染。
3.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设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水质检验,定期清洗消毒。管理人员和清洗消毒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
4.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对二次供水单位的监督检查,经常对水质进行检测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5.做好群众饮水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增强居民个人卫生防护意识,防止疾病经水传播。 6.建立健全二次供水设施的卫生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法规,使二次供水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